致公党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特邀成员、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反映:
2013年2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水资源管理,世界各地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四川省林业厅、致公党四川省委、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观鸟会等诸多部门与组织也以“湿地守护水资源”为主题在成都等地举办了系列活动。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其重要的生态意义特别是涵养水源、补充水量、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对于依水而起、因水而兴的成都乃至整个成都平原(主要指狭义的成都平原)而言,湿地生态对于本地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都占据着环境基础和文化母体的地位,直至今天依然如此。湿地生态维系着成都平原地区的生态安全底线、农业生产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的范畴。
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前,润泽天府的岷江与沱江之水,主要靠河渠自流、稍加人为管理即可灌溉沃野千里。大多数沟渠仅在冬季出现短暂的干涸,基本常年有水自流。但是随着成都平原地区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本地区对水资源的消耗呈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态势,使得本地区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仅以成都市为例,根据成都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2010年最新统计,成都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93.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828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的1/3,不足世界人均的10%,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水资源不足已是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成都市已被列为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
而与此同时,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岷、沱二江年来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如2006年8月,受特大干旱的影响,岷江上游来水剧减70%。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成都平原大多数河渠除灌溉季节之外已少有水流,近些年来,不少地区连大春水稻育种都无法保证水源,需地下水提灌。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成都平原腹地及周边丘区原本存在的大量冬水田、烂坝子等类型的湿地,在近几十年受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因素的影响,大面积被改造成旱田或被占用,其冬季蓄水、春季补水的重要功能不复存在,不但不能对河渠起到补水作用,反而会用春耕夏种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剧原本就紧张的水源短缺的矛盾。根据都江堰管理局提供的数据,都江堰每年从岷江引水量大概为110亿立方米,主要用在汛期补充地下水、农业灌溉、支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引水量已占岷江常年总来水量的70%。而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引水量超过径流量的30%就将危害到河流的健康。
数千年来湿地泽国的成都平原出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危机。除自然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与水资源管理的不系统、欠有效有直接关系,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已经开始,将使得成都平原的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凸显,四川省水利厅等部门正在论证并即将启动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引水工程以缓解天府新区之渴,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成都平原水资源管理必须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体系,采取综合措施,组拳出击才可有力长效。具体建议如下:
1、省政府及成都、德阳、眉山等相关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认识到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特别要充分认识到湿地系统对于成都平原水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并切实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的水资源管理作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2、成都平原地区必须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以充分发挥湿地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水量补充、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保质量,重管理的原则,在保持现有湿地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适度恢复湿地,让成都平原地区的湿地面积从占国土面积的2.6%逐渐恢复到5%以上。在水资源本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以景观功能为主的湿地建设应谨慎缓行,因为这些湿地实际上是水源消耗大户,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水资源管理作用。而应该在成都平原已有或正在消失的湿地形态中去寻找方法和途径。
3、根据有关研究测算,每亩冬水田的平均需水量在120立方米左右,对于冬季蓄水、春季补水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已提出适度恢复冬水田的建议。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对散布于平原腹地和周边丘区的冬水田、烂坝子等类型湿地加以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首先应对现存的冬水田进行调查统计并做好水土蓄养工作,除大春水稻种植之外,小春可考虑水生植物为主的特色农业等;其次需要对已被改造的冬水田且仍具备恢复条件的区域采取一定的恢复措施,以增加冬季蓄水面积和春季补水能力,恢复后的冬水田除夏季水稻种植外,同样可考虑适合湿地环境的种植方式,并发展多种经营;最后,对丘区依然残存的烂坝子等湿地类型应保持原貌,尽量不再从事农业耕作或仅从事低扰度的耕作,对于已经遭到破坏或影响的烂坝子等应及时停止影响和破坏行为,并采用自然复育的方式加以保护。根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平原现有冬水田、可恢复的冬水田、烂坝子等总面积不少于50万亩,静态蓄水量可达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个中型水库。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这些地区争夺地表径流水源的矛盾。
4、对成都平原内现有河流、湖泊、库塘、冬水田、烂坝子等湿地开展进一步的调查评价工作,制定水资源管理目标并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大气降水、湿地蓄水、地下补水、地表径流等自然水文过程和适当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手段以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
5、为确保湿地的水资源管理的长效作用,省及市级部门应通过湿地保护立法加以保障。四川省已于2010制定并颁布《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并强化湿地保护工作。就市级层面而言,考虑到成都平原地区保护湿地面临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有必要制定更加科学、严格、切实的法律法规以对湿地加以保护。尤其是成都市应率先制定并颁布《成都市湿地保护条例》以使湿地保护尽快落到实处,以夯实生态本底,捍卫生态安全底线,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力支持我省多点多极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