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省政协委员黄先明建议:进一步加强我省乡村文化建设

来源:四川致公    日期:2021-02-01   人气:29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距离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全面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还有差距,乡村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乡村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文化阵地管控能力不强,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乡村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文化队伍建设较薄弱、组织建设滞后,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亟待进一步加强等。为此,省政协委员黄先明建议:

 

一、重视文化硬件建设,以产品化推动品牌化。

应注重利用现代理念塑造升级传统文化产品,加速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会化产业化,促进传统特色文化现代化产业化,形成更多进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实物产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加大对区域特色村落的资金投入,建设村史馆、农村遗产带等。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整理挖掘传统民俗、人物历史等蕴含的典型文化,展示农耕文明的厚重与积累。加快推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借助乡村优美生态和完善的网络通信、交通设施,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现代文化创意项目进入乡村、田园综合体,既活跃乡村文化,也为乡村注入人才;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大力开发古村落民居,引入传统民俗、工艺和非遗展示体验项目,融入休闲农业等,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注重打造特色节日品牌,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二、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培育优良乡风。

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通过乡村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化、“土”文化形式来承载和传播其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加快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思想文化阵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内容,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乡村,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作用,逐步驱除不良文化存在空间;净化服务“三农”的网络内容,在互联网、微信、小视频软件等设置紧贴农民群众需求的账号和信息,培育受众群体,稀释和抵御网上不良文化。着力建好乡村文化载体,保护乡村文化遗存,倡导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设施、民居布局、内外装饰等之中;建好乡村记忆馆,允许有组织地复建、新建典型传统建筑,保存传统生产生活器具;倡导恢复传统节庆,活跃农民群众集体文化生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宣传乡村振兴、文明乡村典型案例和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成果,提升乡村群众精神面貌。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乡村人才资源。

坚持培育扶持的基本原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助推乡村文化建设。引导乡村农民群众成立各类文化活动组织,着力解决乡村文化组织数量少能力低问题;通过增强教育培训实效,丰富培训形式,增强文化建设者队伍的艺术创意、市场意识和组织能力,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由“参观”向“参与”转变。加强乡村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倡导传统文化传承人和乡村各类文化人才牵头,壮大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探索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推进城市文化服务组织“下乡”开拓市场,带动乡村文化快速发展。

四、完善乡村文化服务机制,加快乡村文化建设。

应统筹做好建设主体、资金投入、设施配套工作,将较多的资源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速度。建立健全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由县级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和教育系统等相关文化单位作用和资源优势,让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预约”“点单”“配送”机制,尊重乡村农民群众劳逸规律,协商确定文化服务时间、频次。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志愿者人才库。